您好,欢迎来到染化在线! 登录 免费注册 帮助中心
关注

加入QQ群:131192077

0757-23608899
当前位置 > 首页 > 染化传媒 > 六项“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六项“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关键字:点击:7 发表时间:2024-06-24 来源:中国纺联科技部
【导读】:为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夯实行业科技发展基础,推进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纺织之光科技...

  为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夯实行业科技发展基础,推进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纺织之光基金会”)自2011年起,支持在全行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包括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的纺织前沿技术基础性研究,为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截至2023年末,纺织之光基金会共资助立项93项,资助研究经费1744万元。

  2024年3月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以下简称“中国纺联科技部”)陆续组织专家对东华大学承担的“新型高效环锭纺纱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天津工业大学承担的“中空纤维膜用聚苯硫醚基树脂制备、结构调控及其膜应用研究”和“基于热防护要求的人体-服装-环境的生理学模型研究”、苏州大学承担的“天然长效抗菌功能医用缝合线材料的关键技术”、浙江理工大学承担的“提花织物智能设计关键技术及设计系统研发”和“高性能钙钛矿太阳电池基于织物构建的可穿戴光伏智能纺织品研究”六项“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分批进行结题验收。验收委员会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6个项目均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同意通过结题验收。

  东华大学“新型高效环锭纺纱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项目

  3月7日,中国纺联科技部组织专家在上海市对东华大学承担的“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新型高效环锭纺纱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进行结题验收,中国纺联科技部主任、纺织之光基金会理事张传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王先锋,中国纺联科技部计划处处长、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宁等出席会议。

  项目设计了预捻区,采用了气流对须条进行预加捻、搓捻轮盘对纤维须条假捻和自由头端纤维包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了预捻流场的流动规律通过有限元建模实现了预加捻过程模拟,分担钢领/钢丝圈的加捻作用,分析了预捻效果对成纱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有效提升了纺纱效率,丰富了新型高效环锭纺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3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培养研究生5人。

  天津工业大学“中空纤维膜用聚苯硫醚基树脂制备、结构调控及其膜应用研究”等两项目

  4月18日,中国纺联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天津市对天津工业大学承担的“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空纤维膜用聚苯硫醚基树脂制备、结构调控及其膜应用研究”和“基于热防护要求的人体-服装-环境的生理学模型研究”两项目进行结题验收,中国纺联科技部主任、纺织之光基金会理事张传雄,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义、副院长刘雍、巩继贤,中国纺联科技部计划处处长、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宁等出席会议。

  “中空纤维膜用聚苯硫醚基树脂制备、结构调控及其膜应用研究”项目系统研究了膜纤用聚苯硫醚(PPS)树脂合成与纯化技术,研究了热致相法PPS成膜技术,表征了膜结构,分析了膜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了极端环境下溶液的过滤与纯化。利用稀释剂复配技术,优化了PPS中空纤维膜的成膜途径,制备热力学性能良好的分离膜材料,研究了PPS膜材料在过滤行业的应用效果。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21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项;培养研究生14人。

  “基于热防护要求的人体-服装-环境的生理学模型研究”项目研制出模拟被动式出汗的圆筒式服装面料动态热湿传递测试系统,可“一步法”测试服装的热阻和湿阻等舒适性指标;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饱和湿织物热阻预测理论模型,模型预测值和实验测试值契合度高(R2=0.981);比较了不同类型服装和救生衣组合的保温性能,提出了以对流热阻为因变量,以传导热阻为自变量的多项式拟合公式;项目建立了一种多段式人体热模型,预测了人体在浸水条件下的温度调节和生理反应,预测结果的相关误差小于5%,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3人。

  苏州大学“天然长效抗菌功能医用缝合线材料的关键技术”项目

  4月25日,中国纺联科技部组织专家在苏州市对苏州大学承担的“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天然长效抗菌功能医用缝合线材料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结题验收,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翠竹,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张克勤,中国纺联科技部计划处处长、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宁等出席会议。

  “天然长效抗菌功能医用缝合线材料的关键技术”项目优化了缝合线编织工艺,得到的蚕丝缝合线满足打结强力的标准要求;自主研发了多功能载药涂层工艺,以黄连素和青蒿素为抗菌抗炎药物,通过调控丝素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eta折叠含量,达到了长效抗菌抗炎的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好,抑菌时效长达42天;研制的抗菌抗炎涂层丝素蛋白基载药缝合线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大鼠动物模型实验验证了载药抗菌抗炎缝合线有效促进组织愈合,显著优于商业蚕丝缝合线。项目建立了蚕丝载药缝合线的生产示范线,研究成果对医用缝合线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23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件、日本发明专利1件;培养研究生9人。

  浙江理工大学“提花织物智能设计关键技术及设计系统研发”等两项目

  4月26日,中国纺联科技部组织专家在杭州市对浙江理工大学承担的“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提花织物智能设计关键技术及设计系统研发”和进行结题验收,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翠竹,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郭玉海,中国纺联科技部计划处处长、纺织之光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宁等出席会议。

  “提花织物智能设计关键技术及设计系统研发”项目面向提花织物智能化设计提出了数码化分层组合的提花纬构设计模式以及基于铺砌构图的提花织物图案智能化生成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单向和双向多基色数码提花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提花结构精准显色的色彩管理方法,构建了数码化分层组合的提花结构模型和色彩模型,开发了系列数码提花织物产品,织物表面具有不可仿制的数码化多彩晕纹的显著特征。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5篇;授权发明专利8件;培养研究生10人。

  “高性能钙钛矿太阳电池基于织物构建的可穿戴光伏智能纺织品研究”项目以织物为基底构建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通过对材料、结构、界面、形貌的调控优化,解决了织物电极的导电性、透光性、平整性以及界面结合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适合织物电极特点的低温溶液法钙钛矿电池制作工艺。通过探究器件的光电转换机理及内在影响因素,使柔性电池获得了9.76%的光电转换效率,初步形成了织物基柔性钙钛矿电池制备的关键技术。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10篇;授权发明专利2件;培养研究生6人。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愿为中国纺织行业科教进步作贡献的优秀纺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元。

  截至2023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781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735名、优秀教学成果奖3120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45项、应用基础研究93项、科技成果推广355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7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43家获奖单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旨:科技进步人才成长产业升级

染化在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着“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传统媒体与机构,转载、引用染化在线的原创内容,但必须注明来源自染化在线网,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2.原则上,我们同意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各方使用染化在线的原创素材(图片、视频等)。

3.染化在线网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微信rhzxzjf,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您要定制哪种产品?

相关搜索
服务流程 定制全程实时提醒